正大方矩形鋼管的搭設需結合具體應用場景(如腳手架、臨時支撐、鋼結構輔助框架等),嚴格遵循國家規范及設計要求,核心圍繞“結構穩定、荷載匹配、安全合規”展開。以下是通用搭設要求,具體需結合項目設計文件調整:
一、搭設依據與核心規范
所有搭設必須以現行國家標準和設計方案為依據,核心參考規范包括:
1. 《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》(GB 502052020)
2. 《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》(JGJ 1302011,針對腳手架場景)
3. 《建筑施工臨時支撐結構技術規范》(JGJ 3002013,針對承重支撐場景)
4. 項目專項施工方案(需明確荷載計算、立桿間距、節點連接方式等)
二、前期準備要求
1. 材料檢驗
正大方矩形鋼管需提供出廠合格證、材質報告(通常為Q235B或Q355B材質),檢查規格(邊長、壁厚)是否符合設計要求,偏差需在規范允許范圍內(如邊長偏差±1.5mm,壁厚偏差±0.3mm)。
鋼管表面需無嚴重銹蝕(銹蝕深度≤0.5mm)、彎曲、裂縫、毛刺,鍍鋅層無大面積脫落(避免后期銹蝕影響強度)。
配套連接件(如扣件、螺栓、連接板)需與鋼管匹配,扣件需有合格證書,螺栓強度等級(如8.8級)需符合設計,無滑絲、變形。
2. 荷載計算與方案確認
先明確搭設結構的使用荷載(如腳手架需考慮施工人員、材料、風荷載;支撐需考慮上部構件重量、施工荷載),通過計算確定鋼管的截面選型、立桿間距、橫桿步距(如腳手架立桿間距通常≤1.5m,步距≤1.8m,具體需按荷載核算)。
專項方案需經技術負責人審批,復雜場景(如高度>24m的腳手架、荷載>10kN/m2的支撐)需組織專家論證。
3. 基礎處理
搭設場地需平整、夯實,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(如腳手架基礎承載力≥0.2MPa),松軟地面需換填碎石或澆筑C15混凝土墊層(厚度≥100mm)。
立桿底部需設置墊板或底座(墊板采用木墊板,尺寸≥200mm×200mm×50mm,或鋼制底座),防止鋼管下沉;基礎周邊需設排水坡度(≥3%),避免積水浸泡。
三、現場搭設核心要求
1. 立桿搭設
垂直度控制:立桿垂直度偏差≤1/200立桿高度(如立桿高3m,偏差≤15mm),全高垂直度偏差≤100mm。
間距與排列:按方案確定立桿間距(縱向、橫向),同一排立桿需對齊,不得隨意加大間距;相鄰立桿的對接接頭需錯開布置(接頭不在同一水平截面,錯開距離≥500mm),且接頭數量≤50%/截面。
頂端處理:立桿頂端高出使用面的高度需符合要求(如腳手架高出作業層1.2m,支撐立桿頂端需與上部構件頂緊,縫隙用木楔墊實,不得虛接)。
2. 橫桿搭設
連接要求:橫桿需與立桿垂直連接,采用扣件(如直角扣件)或螺栓固定,節點處需緊固(扣件螺栓擰緊力矩4065N·m,防止松動)。
步距與標高:橫桿步距按方案執行(如腳手架步距≤1.8m),同一水平層的橫桿標高偏差≤50mm,確保水平性。
接頭處理:橫桿對接接頭需錯開,相鄰接頭距離≥500mm,且不得設在立桿節點附近(距離節點≥500mm)。